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鷓鴣飛

《鷓鴣飛》原為湖南民間樂曲,其樂譜最早見於1926年嚴笛凡編的《中國雅樂集》,後以絲竹合奏、簫獨奏等多種演奏形式在江南一帶流傳。傳入上海以後,於本世紀初即衍變為江南絲竹樂曲,並成了當時上海絲竹團體國樂研究社的保留節目。《鷓鴣飛》衍化成江南絲竹樂曲以後,也就同別的絲竹曲一樣,有了慢、中、快三種板式。不過,合奏時為了避免冗長,常常刪去中板。

    《鷓鴣飛》後經陸春齡加工改編,發展成具有濃郁江南風格的笛子獨奏曲。在民間流傳有原板《鷓鴣飛》和經過放慢加花的花板《鷓鴣飛》,陸春齡將後者再次放慢加花,作為樂曲的第一段,然後接快速的花板,前後兩段形成變奏關係。此曲富於歌唱性,旋律優美細膩,流暢舒展,充分發揮了曲笛圓潤豐滿的音色特點。

    樂曲通過對鷓鴣展翅飛翔的生動描繪,表達了人們渴望自由和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。悠揚抒情的慢板和流暢活潑的快板,使音樂富有層次和對比。在演奏中充分發揮了南方曲笛音色醇厚圓潤、悠揚委婉的特點,並通過打音、顫音、贈音等技巧調飾曲調,以表現鷓鴣飛翔之態。如樂曲開始的四個長音,運用實指顫音、虛指顫音以及力度的變化,一下子就把鷓鴣展翅翻飛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聽眾面前。中段運用氣息控制,通過力度的強弱對比,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鷓鴣忽遠忽近、忽高忽低,縱情翱翔的姿態。樂曲最後運用越來越輕的虛擬顫音,給人以鷓鴣飛向天邊,越飛越遠的聯想。

    我國最早以笛子獨奏形式演奏《鷓鴣飛》的是民樂家衛仲樂先生。1938年,衛仲樂先生隨當時的中國文化劇團赴美演出時,用笛子演奏了《鷓鴣飛》,並在美灌制了唱片。

    笛曲《鷓鴣飛》在我國現有三種不同的曲譜版本,分別是由陸春齡、趙松庭和蔡敬民根據民間樂曲《鷓鴣飛》改編而成。其中蔡敬民改編的《鷓鴣飛》為新竹笛獨奏曲。三種曲譜版本分別參見於《民族樂器傳統獨奏曲選集》(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)、《笛藝春秋》(趙松庭著)和《蔡敬民笛曲選》(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)。

    《鷓鴣飛》是陸春齡錄製音帶和灌制唱片次數最多的一首樂曲。每一版本的演奏儘管都不完全一樣,但都同樣保存著江南絲竹的基本風格:旋律華麗而流暢,多用贈音,注重南方曲笛的韻味,就連慢板同快板銜接處的節拍由慢而快的過渡,也是江南絲竹的轉板形式。儘管如此,陸春齡演奏的《鷓鴣飛》,同絲竹曲卻有著明顯的區別。他著意形象的刻劃和意境的創造,從而使每個版本都有新的發展。從《鷓鴣飛》每個版本的變化中,不難看出他對竹笛演奏藝術的探求。

    陸春齡演奏《鷓鴣飛》,刻意在“飛”上下功夫。因此,樂曲起始5小節4個長音的引子,全用顫音演奏。把實指顫音同虛指顫音(即手指在音孔上方快速扇動)巧妙地結合起來,再配合嫺熟的口風所奏出的旋律,使人產生鷓鴣展翅高飛的聯想。慢板部分節奏平穩,曲調悠揚,音色渾厚、圓潤,時有直接表現鷓鴣振羽的穿插。最引人注意的是,慢板中段第二泛音“7”和“6”的運用,更是渲染了鷓鴣展翅飛舞時靜謐空明的環境。快板部分的旋律委婉酣暢,亦是鷓鴣翱翔神態的生動描繪。末尾兩小節的顫音,不僅同引子的顫音遙相呼應,人們也仿佛望見那鷓鴣遠逝天際的景象。

    《鷓鴣飛》是陸春齡所改編的傳統樂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。聆聽此曲,可以領會到他的吹笛風格和高超技巧:氣口精妙,音色純淨,指法奧妙,風格濃郁。此曲不僅聞名於世,而由他灌制的唱片也榮獲了中國首屆(1949—1989)金唱片獎。

    目前,笛曲《鷓鴣飛》已在國內外享有聲譽,成為頗有影響的中國優秀傳統笛子獨奏曲。
返回列表